中国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79454.html和父母分离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有多残忍?
新近在全球大获好评的《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又用童话讲述了一个这样的家庭伦理故事。
即便只拥有不超过7秒的短时记忆,连刚发生的事情都记不住,多莉却能一次次在不经意间回忆起自己和父母的联系,
并义无反顾地去找寻失散的父母。
她对曾经同样不顾一切去找寻儿子的马林说:
“我实在是太想念他们了,你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即便只拥有不超过7秒的短时记忆,在多莉支离破碎的童年回忆中,她的家犹如天堂般的梦幻而美好,
而实际上孕育她的摇篮不过是人类制造的“监狱”。
这就是孩子的心理:
父母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无论这个家的客观条件怎样,只要有父母的爱和陪伴,
孩子的心理感受都是美妙和满足的,最重要的是在一起!
多莉的失忆症也正是因为幼年在父母呵护下开心的生活却因为突如其来的暗流与父母分离,从此留下的心灵创伤。
现实生活中,这突如其来的暗流意味着什么呢?
与父母失散吗?这毕竟是少数个例。
而更普遍的现象是,
在孩子身心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父母以“独立”之名,强行将TA从自己身边分离出去。
比如,在孩子3岁之前提前送入幼儿园;
更甚者,为孩子选择全托。
关于3岁之前入园的弊端,已是老生常谈,不满3岁不能入园的规定必然有其遵循的科学依据。
我们不想再重复强调什么抵抗力、适龄性、
自理能力、攻击性性格、社交障碍等种种问题。
但为什么还是有很多家长不以为然呢?
有不少人的调调是,孩子越早培养独立越好!
扯!
年,剑桥大学的科学家研究了52种有袋目动物,发现它们的大脑大小和童年对父母的依赖性之间存在正相关。
短尾矮袋鼠和弗吉尼亚袋貂个头差不多。
但在育儿这事儿上,短尾矮袋鼠的父母双方都照顾宝宝,
袋貂只有母亲承担责任。
前者投资在宝宝的时间是后者的三倍,
而它们成年后大脑的大小是后者的两倍。
结果是,短尾矮袋鼠比袋貂聪明。
我们从小就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
鸟类里,乌鸦智商最高,你知道为什么吗?
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科学家们研究了一种叫新喀里多尼亚乌鸦(NewCaledoniancrow)。
这种乌鸦会使用棕榈叶制作高明的工具来挖缝隙里的虫子吃。
它们的幼鸟在生命最初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完全依赖妈妈喂虫子生存。
要知道,两年对一只鸟的生命来说是非常长的时间。
相反,我们熟悉的一些生下来就具备独立能力的动物,
比如鸡,
生下来不久就能啄食,几个月后便可自力更生。
但是它们也就只擅长啄食,很难学习新技能。
人类站在食物链的顶端,进化了几千万年,但依赖父母的时间却比任何动物都更漫长,童年的生存能力也更脆弱。因为造物主压根不需要人类过早独立,人类的童年就是要在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中才能让心智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记得尹建莉之前有一篇反对寄宿制的帖子很火,
里面有段话也引起了很多争议——
“我是明确反对寄宿制的,如果把孩子和父母可以隔绝开来,就可以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按照这样的逻辑,孤儿院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应该是最好的。事实上,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大部分有较重的心理问题,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往往停留在较低层面——不是他们天赋不好,也不是保育员的工作不尽责,是他们被剥夺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父母之爱,从小缺少家庭气氛滋养,缺少和亲人的情感及语言交流,以至于成年后在心理及能力方面表现出永久的缺陷。“
反对派说此话偏激,孤儿院是没有父母的孩子,
寄宿的孩子放假还是会和父母在一起,哪里会没有交流沟通的机会?
好像有点道理,但为什么还是常常有这样让人痛心疾首的悲剧发生——
后面的跟帖回复几乎是一边倒,大多数人都在谴责父母的失职。
在寄宿制学校长大的孩子,明明有和父母沟通的机会,
为什么不愿意和父母交流?
可能只有孩子才明白孩子。
采访了已经读高中的侄女,她说,
我就是幼儿园开始寄宿的,唯一的感觉就是想妈的时候没有妈在身边。周末在一起的时候很开心,爸妈陪着我玩儿,吃大餐什么的,周日送我回学校,他们要走的时候我都是哭着看他们离开。小的时候还好,但是到了五六年级感觉和他们就开始没有话说。我想可能是因为一直寄宿,所以我从小就比较独立,独立到什么事情我都觉得好像没有必要跟父母说。
感情从来都是有存才有取的,即使是浑然天生的亲情也经不起天各一方的疏离。
没有沟通,哪来引导?
在孩子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的时候,
遇到自己无法消化的问题,又不愿意和父母敞开心扉,那种孤独感和绝望感,想想都后怕。
曾在一所著名的寄宿制私立学校担任生活老师的朋友说,他们那儿的家长大多工作繁忙,都很有钱,
但是孩子的心理问题的确有,当然也有活泼外向,适应能力、独立能力强的孩子,而在她看来这些父母基本都放弃了与孩子沟通的权利。
“父母以为老师是教育专家啊,交给老师应该没错,可实际上对孩子而言最好的老师来自于健康的家庭。”
大孩子尚且如此,更何况学龄前的孩子!
还在纠结要不要提前把孩子送入幼儿园,
要不要选择寄宿制幼儿园,权衡利弊的家长们,
推荐你们看一部幼教工作者和学编导专业都必看的著名纪录片——《幼儿园》(资源在各大视频网站都可以搜到)
关于这部纪录片,创作者的描述让人很触动——
在武汉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我们纪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
于是,很多人留下了这样的观后感——
别说培养孩子独立,连基本的安全感都没有,哪来自信的探索和成长?
请扪心自问,你这么想要孩子尽早独立,
到底是为了解脱自己?
还是真心为了孩子的成长煞费苦心?
对不起,过早和孩子分离唯一的“利”,也许是省下了做父母的时间,可以专心挣钱,专心玩。
更别说自己别无选择,没有自信能教育好孩子,迫于家庭条件和生活压力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给孩子。
你有没有想过,
如果连社会最基本的亲子关系都没有机会建立,将来他们怎样跟其他人建立稳定的关系?
如果放弃跟孩子一起游戏,一起成长的时间,放弃以自己为榜样影响孩子的机会,那么养育孩子的意义何在?
恕我直言,别无选择,也许只是你还不肯向内求己,做出更积极的改变。
很多伤害和影响是聚沙成塔的过程,后显性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想让孩子提早入园、全托的家长们,
孩子不需要过早独立,别将他们推进突入其来的暗流,别让童年和父母的分离筑成孩子一生的恶梦!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